您好,欢迎访问贵州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
高教研究

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16日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于歆杰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数字化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2013—2015年,为慕课建设阶段,其核心是关注学习;2016—2019年,为混合式教学阶段,其核心是促进交互;2020—2022年,为在线与融合式教学阶段,其核心是获取数据。未来,要有意识地分析、挖掘和应用数据,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实现领跑。

[关键词]慕课;混合式教学;在线教学;融合式教学

2013年以来的十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在课程教学方面的改革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稳的十年。过去十年,我们从迎接国际教育资源开放和慕课浪潮的创新入手,以关注学习为核心,建设了大量以慕课为代表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从应对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普及化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的受迫性创新入手,以促进交互为核心,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了混合式教学理念、做法与模式,启动了课堂革命;从实现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实质等效的受迫性创新入手,以获取数据为核心,在高等学校全体师生中进行了在线教与学理念和方法的普及,强化了大学韧性,为下一阶段深入开展课堂革命做好了资源准备和认识准备。

2013—2015年:慕课资源建设阶段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推出开放式课程项目(OCW)。此后,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一系列世界顶尖大学相继开始了自己的开放式课程项目,我国也实施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由于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技术的进步,2012年在美国出现了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慕课平台,吸引了几百万社会学习者注册,一门课程同期有十几万学习者在一起学习,这开启了人类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篇章。
在中国,从2013年我国首个慕课平台“学堂在线”上线,到2022年教育部推出“智慧高教”平台;从一开始全国只有5门慕课,到2022年全国慕课数量超过6万门,学习者数以亿计,这十年是我国慕课和慕课平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十年。

慕课很好地解决了OCW的几个痛点:针对社会学习者设计,台阶低;针对碎片化学习场景制作,便于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设置了练习题、讨论区、wiki(维基)等交互场景,学习体验好;提供证书,有成就感。可以说,慕课是名校名师专门为社会学习者设计制作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它的核心是关注学习,尤其是关注社会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早期设计、制作慕课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受迫性创新的过程。以清华大学首门慕课“电路原理”为例。2013年要同时上线edX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而在edX平台上已有MIT的“电路与电子学”、Coursera平台上已有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线性电路”在运行。经过反复研讨,最终梳理出3个有效做法:一是要充分展现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的内容优势,知识点的引入要凸显知识被发现的过程,知识点的拓展要注重均衡介绍电路在信号处理和能量处理两方面的应用。二是要针对慕课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对每堂大课的内容进行合理拆分,并且进一步梳理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先后修关系,绘制出完善的知识图谱,做到知识点碎而不散,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具有相应的结构优势。三是要提出以手写录屏为主、教师出镜为辅的理工科慕课视频制作方式,兼顾黑板板书和PPT的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异地、非实时的移动互联环境下,感受到老师在给他们上课,体现出鲜明的形式优势。

根据这些理念和方法建设的电路原理慕课备受好评。截至2022年,该慕课在两个平台的学习人数超30万,特别是在edX平台上该课程吸引了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其中90%学习者的母语非中文。

2016—2019年:混合式教学阶段

在学生拿着手机,坐在书桌前就可以通过触手可及的优质慕课完成知识学习的大背景下,这一问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这就是过去十年第二个阶段中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并且经历过的受迫性创新。其中两个问题需要明确回答:其一,在线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是什么关系?与此相关的更根本的问题就是“线上”和“线下”如何“混”的问题,就是哪些内容用线上资源,哪些内容在线下讲解的问题。其二,如何组织混合式教学的课堂才能体现出课堂比慕课的优势?学生在上课时间携带并使用手机已经成为无法避免的普遍现象,如何将手机从“低头的工具”变成“抬头的利器”?

针对第一个问题,需要从理念层面揭示借助以慕课为代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加法”与“减法”的辩证关系。要想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对来到课堂充满期待,就需要在课内加强交流互动。传统教学模式下饱满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开展互动。因此要想做好“加法”,首先要从理念上认可需要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做适度的“减法”。减去的教学内容并非不要求,也并非降低要求,而是在课外,安排学生利用优质在线教学资源来完成学习,利用相应平台或工具对学习成效进行检验。

针对第二个问题,需要贯彻“发现瓶颈、分享感悟、解决困惑”十二字原则。课堂上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利用雨课堂这类的智慧教学工具组织练习,并且可视化地展示出学生们的答题分布。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能够让学生共同讨论的场景和问题,让学生用弹幕或投稿来发表观点,共同交流和研讨。在学生畅所欲言的过程中,能够相互激发,开拓思维。学生一起分享感悟,一起形成课堂结论,也会不断提升学生的参与感、代入感和体验感。课堂上,无论教师讲得多好,肯定会存在学生没听懂的情况。对于没听懂的内容或知识点,以前更多的是课后答疑或者逐渐淡忘。但现在,学生可以用弹幕的形式实时发问,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回答,解决学生困惑。

通过混合式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外适度学习数字化资源,从而能够在课堂内发现(学生)瓶颈、分享(学生)感悟、解决(学生)困惑,这三点无疑是优质数字化资源普及化场景下课堂的价值所在。这种模式下,教学改革的着力端和中心在学生,即以学生为中心。

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是促进交互,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上产生高质量的教与学活动。这种以交互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比与传统意义上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水平,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

2020—2022年:在线与融合式教学阶段

前述混合式教学改革不会一蹴而就,教师认识到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普及化对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需要时间,教师从尝试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到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需要时间,学生从习惯于听课、抄笔记、做题、考试到对课堂上的互动充满期待需要时间,助力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智慧教学工具和平台的研发与迭代需要时间,管理部门对新教学模式的认定和考核同样需要时间。这一相对比较缓慢的动态调整过程,由于2020年春突发的新冠疫情而大大加速了。教育部在2020年2月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保证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2020年初的在线教学,是在教师与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的场景下进行的,缺乏实体校园、教室、专属网络的保障,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大多数教师对于开展在线教学的理念、工具和技法并不熟悉。此外,学生在家中在线学习,也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容易影响心态和学习投入。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遭遇战”场景下,要想做到实质等效,相对较难。过去十年中第三个阶段的受迫性创新,就是所有教师都需要解决如何做到实质等效的问题。
为此,本文提出16个字原则,即“成效为道、数据为器;交互为体、直播为用”。“道”和“器”一内一外;“体”和“用”也是一内一外。成效为“道”,就是我们必须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这一内在最为关键的判据。要想实现这个“道”,必须得有数据这个外在的“器”;没有这个“器”,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成效,不知道成效就没有办法及时进行调整。这里面的数据包括:到课率、平均每人每学时互动次数、答题正确率、课堂讨论参与率等。要想获取数据,就需要交互这个内在的“体”来实现。交互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数据,交互这个“体”是为了数据这个“器”服务的。最后,交互这个“体”要通过直播这个“用”来实现,即只有在直播场景下才能做到实时的交互,才能采集数据,老师才能根据采集来的数据实时进行调整,进而确保实质等效。

在线与融合式教学的核心是获取数据。只有获取、分析、应用真实的学习成效数据,才能真正及时调整,进而做到实质等效。为了能够获取数据,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进行调整。首先,教师和学生不见面,学生和学生之间不见面,降低了教师的吸引力,降低了学生对这个课程的关注度,因此第一个教学设计点是“碎”,要比原来45分钟的教学时间片段更碎。其次,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必须采用比校园授课更丰富的交互式手段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要“动”,得让学生的头脑动起来。最后,“碎”和“动”自然会带来一个问题,即课内学时不够,只有“减”——要主动对课堂教学内容做一些减法。教师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设计,梳理出什么内容适合放在课内讨论互动,什么内容在课外安排学生看某些慕课资源来学习。可以看出在线与融合式教学中“碎”“动”“减”的教学设计与前述混合式教学设计没有根本区别,只不过在这一特殊时期,更为强调互动和数据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的发生使学校开始普遍实施部分学生在线上和部分学生在线下的融合式教学。这相当于一次教学数字化的“启蒙运动”:一方面,它迫使大量原先并没有接触过、对在线教学持观望甚至是抵触情绪的教师“被动”地亲身参与其中。其中不少人惊喜地发现,组织学生开展在线教学并不太费力,而且还能够了解大量原先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不到的学习成效数据,这样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上的调整,确保甚至提升课程质量。另一方面,经历了在线学习的学生也会对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中的某些优点(如可回看、匿名交互的心理负担轻等)产生认同,进而倒逼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

过去三年,在线与融合式教学已经实质性地成为高等教育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某些时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在线与融合式教学的重要性虽然不能与疫情时期比肩,但由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了解和认同了教学数字化带来的收益,在线与融合式教学绝不会退回到原来的辅助支撑作用,它会在正规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始终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工作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本文认为应该在如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教学工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社会教育公平。进一步深化以慕课为代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高等教育类型多样,高校质量参差不齐的国家来说,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当前慕课的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很多专业课和研究生课依然是稀缺的数字化资源。十年的慕课建设,已经总结出一系列低成本质量可接受的慕课资源建设模式,应该进一步鼓励广大教师以更高热情建设专业课和研究生课的轻量级慕课,做到高等教育数字化资源全覆盖。

第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数据是质量的前提。智慧高教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大有可为,以雨课堂为代表的优质智慧教学工具的研发更要加快推进,要打通各个智慧教学工具和各个慕课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2020年春全体系在线教学以来,广大教师已经基本掌握在线教学技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让混合式教学不再是教学改革发烧友的专利,让星星之火燎原起来,使得高等教育数字化真正对广泛的高校课程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充分发挥我国与其他国家慕课发展相比而言的最大特点和优势。

第三,探索在线教育新模式,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积极鼓励高校和平台合作推出全部、部分在线的学位项目。一方面,涉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主权;另一方面,通过在线学位实现知识和理念输出,也能促进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通过梳理发展历史可以看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OCW横空出世;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慕课应运而生,我们逐渐做到并跑,意识到交互是和资源同等重要的;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数据,有意识地分析、挖掘和应用数据,方能够成体系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实现领跑,用数据和数据背后的规律实现更有智慧的教育。